金石堂網路書店 購物推薦 顛覆你的歷史觀:連歷史老師也不知道的史實



金石堂網路書店 文學推薦

顛覆你的歷史觀:連歷史老師也不知道的史實





顛覆你的歷史觀:連歷史老師也不知道的史實 評價



網友滿意度:



有人說

閱讀 是從有限的物質世界

到達無限的思想空間最快的方法

每本書都是開啟新世界的門窗

閱讀使我在新世界裡暢遊

一句句 一頁頁

各式各樣的角色人物

像我呼喚

帶領著我一起遨遊

直至最後一頁

在博客來看到

顛覆你的歷史觀:連歷史老師也不知道的史實

相信這本書大家都挺面熟的

沒錯這可是超級暢銷書呀

小編我最喜歡看書了

已經練就到了

一目十行的高深功力

而#GOODS_NAME#

真的是人人稱讚的一本好書

我反覆咀嚼其字字句句

便覺得韻味非常

想把這本書推薦給你們

跟我一起進入新世界

下面有連結和折價卷

也可以加入博客來的粉絲專頁

定期都有好書推播通知唷~~~



顛覆你的歷史觀:連歷史老師也不知道的史實



本週熱銷商品:





WTO法律與政策專題研究(3版)







法律理念、自由與教育-法理學論文集3







商品訊息功能:

商品訊息描述:














  • 《顛覆你的歷史觀:連歷史老師也不知道的史實》

    海底輪水晶



    西方知識體系用三支畫筆所描繪的歷史,是真的史實嗎?

    拋下這三支畫筆,重新審視歷史,東方其實沒想像中那麼弱!

    從開始學習歷史以來,東方就是弱的,西方才是強權,如果不是西方人挾帶槍砲打開中國的大門,現在的中國不會有這樣的富強?這樣的世界觀是誰勾勒出來的?東方有如西方所說,是個貧窮、沒有理性、欠缺法律觀念的弱國嗎?因為課本這樣寫,所以以上這些都是事實?

   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,歐洲才開始殖民新大陸,但早在哥倫布之前,明成祖時代就已經知道地緣政治,為了控制麻六甲海峽,進行朝貢貿易,因此鄭和才會下西洋。而且海上除了印度洋霸權之外,還有另一條海上絲路的存在,將中國的絲綢、瓷器等等精美工藝品送到太平洋的那端,而帶回了許多的美洲白銀。這一條太平洋的海上絲路,是由馬尼拉大帆船,從江南所生產的絲綢運送到菲律賓的馬尼拉,再橫越太平洋,到達墨西哥的阿卡普科城。

    這些歷史課本上看不到的史實,全都是因為西方知識體系的三支畫筆,第一支畫筆是二分法,分成西方/東方、 進步/落後、資本/封建等等;第二支畫筆是費正清以1842年為分界,1842年以前的中國是傳統、封建、落伍的,不值得研究的,西方社會才是進步的;第三支畫筆是華勒斯坦的歐洲中心主義,非西方國家只能等待西方列強來使其「併入」世界經濟之中。

    在這三支畫筆下,許多歷史事實是被掩蓋的。因此,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被掩蓋的事實,連歷史老師都不知道的事實,究竟真相為何?

















    • 作者介紹







      謝宏仁(Vincent H. Shie

      學術界裡認識的不多。大學時選讀企業管理,不學無術,遇到當年的恩師,頗難為情。後來攻讀社會學,原來只想讀個碩士,到第十年快讀完,才知道紐約州(賓漢頓)大學的世界經濟體系學派可以直攻博士。再後來,有幸到輔大社會系教書,一轉眼已過十多個寒暑。這些年,感覺自己學術血統並不純正,在社會學界不怎麼討喜,可能因為寫了一本《社會學冏很大:看大師韋伯如何誤導人類思維》(台北:五南,2015),挖苦幾位有名的前輩,而自食惡果。可以這麼說,彷彿自己被困在一個極小的人際網絡裡,與兩個學術領域的交界處,尷尬地活著。

      沒事寫點東西,沒事就變有事,但不是為SSCI或TSSCI而寫。聽說,只有這樣的文章才可以換成點數,累積足夠的點數之後,就可以升等,薪水也會多一點,當然,學術界是重義輕利,通常不太談錢的事,只專注在撰寫那些可以換點數(與名利)的論文。可惜,筆者對賺取點數並不在行,只想寫些能讓自己快樂的東西,也包括這本書吧!

      說到專長,就讀小五的兒子問我:「拔比,難道你的專長就只有批評別人嗎?」從他的口氣來判斷,他肯定我這份工作不會受到太多人的尊重。因此,看來筆者還是會繼續得罪學術大老,成為不討人喜歡的「學究」吧!

















    顛覆你的歷史觀:連歷史老師也不知道的史實-目錄導覽說明





    • 推薦序 啟發質疑與批判的精神

      序言

      導論 西方人打造的世界觀

      第一章 美洲白銀的奇幻漂流

      第二章 消失的印度洋海上霸權

      第三章 引領時尚的明清江南

      第四章 鴉片的政治經濟學

      第五章 真相大白:西方知識體系建構下曲解的中國傳統法律

      第六章 東方的理性化過程

      第七章 歷史視野中的世界都市:長安、泉州與蘇州

      結論 那些年,我們憶起讀過的高中歷史



















    導論

    西方人打造的世界觀

    當你們打開這本書的時候,你們一定不相信,一直以來,我們早就習慣用西方人打造的世界觀在理解全球化的過程,來分析與探究全球社會變遷,但這樣的世界觀是偏頗的。不過,由於整套思維框架實在太過精巧,以致於我們似乎難以從當中找到什麼問題。如果再加上從小學到高中,無論是社會科老師,還是歷史老師也好,他/她們不斷地運用西方視野的世界觀來看待我們自己,解釋過去所發生的林林種種。所以,我們以為,或者應該說總是以為我們只能運用同樣的觀點來「閱讀」歷史,就像幾位教過我們的老師那樣地。可以這麼說,無論台海的哪一岸,高中的歷史告訴學生們,西方人眼中所見東方(中國)的樣子、大小、顏色,以及美醜,但這樣的東方(中國)真是其原來之樣貌嗎?老師們好像很少提出不同於教育當局的看法,至少在筆者謝某的印象當中沒有,相信從小就習慣於填鴨式教育的學生們也沒見過吧!當然,本書不一定非得證明西方打造的世界觀是錯誤的,而只想提出另一個視角,告訴學生們,其實我們可以採用不同於西方人為東方(與全球)打造的世界觀,來看待我們所處的世界,或解釋過去所發生的事,也許讀者、學生們會發現這個東方(與全球)更像是原來東方(與全球)社會的樣貌。如果可以讓學生們瞭解,不同於西方人打造的觀點檢視下的東方(中國),可能更接近真實的東方(中國),那麼,撰寫這本書的目的也就達到,就是讓同學留意到,想要瞭解某些重要事件,常有多種角度,在全盤接受師長的想法之外,必定還有其他視角可用來進行觀察與分析。

    誰寫的(高中)歷史!?

    在決定寫這本書之前,為求謹慎,同時也為遵守我之前老師的訓誡,照道理,我應該仔細且完整地再讀一次高中歷史。如果真的這樣做,我想,本書的準確度應該會大幅度地提升,那麼,或許可以稱這是本嚴謹的書。但說實話,筆者謝某並未再詳讀一次高中歷史,而只有瀏覽過。不過,先別急著責備,相反地,請容許我說些理由,首先,之所以不再蒐羅高中歷史課本來複習,因為這麼做的話的確可以節省一些時間,寫書是一件曠日費時之工作,特別是身處在這個崇尚輕、薄、短、小的時代裡,出版社通常也不會給作者太多時間。這個「理由」聽起來真像是個藉口、推託之辭,似乎不是一位學者該說的話。

    其次,電視上烹飪節目總是提醒我們,一位好的廚師應該知道某種食材所需要的刀器,太鈍的刀子確實不能用來切生魚片,過於輕薄鋒利的小刀恐怕也斬不斷豬大骨來熬高湯。因此,筆者謝某在大學教書,如果真有點專長的話,這時候倒是應該全心投入於(歷史)社會學的領域中,與全球的大師們對話,切磋知識,才不枉政府數十年來的苦心栽培,怎可只在高中歷史課本中「細微末節」的事件雞蛋挑骨頭,專說自個兒的意見或感想呢?這似乎不成體統。但話又好像不能這樣說,因為誰能證明(高中)歷史課本中所記錄的事件都是重要的?如果,有些重要的歷史事件被刻意隱藏起來,就像是在蔣介石父子威權下統治的台灣,當今的年輕人大都不清楚二二八事件的始末真相,甚至在其成長的過程中,連聽都沒聽過國民(黨)政府曾經以武力鎮壓反抗群眾,最後導致成千上萬的傷亡與冤獄。所以,誰選擇了某些「事實」來「形塑歷史」【1】呢?誰決定學生們應該知道那些事,而不應該知道另一些事呢?於是,本書作者也想「挑選」一些沒被提過的歷史「事實」,來證明它們本應為歷史的一部分,而且這些被遺忘的事件或許才是更重要的。

    再者,不可否認地,「歷史是由勝利者〔或者,具體地說,勝利者集團所屬的史家〕所寫的,而以現在的觀點去重新解讀過去的軌跡,也是一種人性。〔西方〕富裕國家經過時間的歷程,逐漸地、下意識地重寫自己的歷史,以更加符合他們現在看待自己的觀點,而不是歷史真相」【2】。筆者謝某覺得,更誇張的是,在人性之中,也不難找到以下之傾向,那就是:將不受歡迎的人物與歷史事件逐一抹煞,隨著時間的推移,對過去重新加以解釋,漸漸只留下勝利者過去的「豐功偉業」與令人讚嘆的結果。然而,我們必須小心看待這樣的「歷史」,因為這可能並非歷史的實相,而是由勝利者,掌握說話權的人,在書寫歷史過程所建構出來的觀點。在這本書裡,我們將會看到歷史觀如何影響著我們的世界觀,換句話說,以往學習的歷史不斷影響我們看待世界的角度,比方說,我們如何看待帝制時期的中國、地緣政治、海上絲綢之路、自由貿易、資本主義的邏輯、鴉片戰爭的起因、中國法律體系的特色等等,都會影響我們世界觀的形成。因此,過去(西方)勝利者所要呈現的景象,是否有必要重加檢視?我們到底忽略了什麼重要的人、事、物,而使我們得到一個扭曲的世界觀?

    最後,值得一提的是,在華人世界裡,學生從小就被教導要「尊師重道」,再加上一直飽受批評,但教學體系又不願改弦更張的「填鴨式」教學,使多數學生終其一生不大勇於發問,更遑論在課堂上與老師對辯,說出自己不同的觀點。長期下來,總以為老師在課堂上所教的內容都是對的、都是顛仆不破的真理,豈能存在不同的看法或說法。固然,學生乖乖在教室裡聽課,一邊可以抄寫「重點」,同時也能達到「尊師重道」的倫理要求,因而,我們似乎失去質疑課程內容真實性的機會。以台灣地區高中教科書為例,根據教育部「一綱多本」政策,似乎只要符合其部定「課綱」,高中學校能選用不同的出版社所印製的教科書。所以,「課綱」變成撰寫高中教科書的「標準」,那麼,如果「課綱」本身就有問題呢?

    歷史的終結與世界觀的形成

    許多讀者應該都曾被「終結」二字驚嚇過,但其實沒那麼嚴重。筆者在這裡使用「歷史的終結」【3】一詞,只是以此說明與強調大多數高中生是最後一次在課堂接觸歷史,所以是歷史的「終結」。但其實,筆者真正目的,是想要「活化」讀者的歷史觀,與「修正」世界觀。因此,請容筆者再行解釋一會。在撰寫本書時,筆者確實握有一個重要的「藉口」,那就是:筆者僅僅憑藉糢糊的記憶,就準備大說特說自己的想法。當然,這並非正規學者該做的事,也因此在課堂謝某一定會叮嚀學生莫如是作。

    記憶有些糢糊(但好像是這樣):二○一六年五月初夏某個炎熱的日子,在課堂上問學生:「不久前,也就是在你們高中時,當歷史老師談到鴉片戰爭時,責備了無能的清朝,但對於販賣鴉片的英國女王及其東印度公司只輕輕帶過,是不是呢?」接著,我大略地解釋貿易平衡、財富累積的問題,接著再問:「高中歷史老師是否沒有告訴過你們,鴉片戰爭其實應該稱為茶葉戰爭呢?」大部分的學生搖搖頭表示沒有,只有少數學生用舉手的方式表示著「沒有」。我心想,要海峽兩岸的學生舉個手這件事,大概和要求他們上課時放棄偷偷玩手機一樣難。在這個所謂「知識」經濟的時代裡,這似乎是常態。不過,可喜的是,從學生的表情還是能看出一些端倪。我接著告訴他們,我決定寫一本書給高中生閱讀,一本看起來像歷史故事書的社會學「專書」,來反轉、「修正」他們扭曲的世界觀。

    那麼,什麼是世界觀呢?台灣,乃至東南亞知名的馬克思學說詮釋者之一的洪鎌德教授解釋說,「世界觀」(worldview)是人群.........世界、對我們周遭的境遇和實在所持的看法......。藉著世界觀,人群不但設法理解其所處世界之情況,也利用它來評價、估量這個世界,這個實在的好壞。因此世界觀是對周遭事物的認識(cognition)、覺識(perception),同時也是評價(evaluation),也是用來對實務的應用(application)。因為有所評倫與應用,這個世界、這項實在便受到人群的形塑(shaping; formulation)、製造與改變。要之,我們的世界觀是對世界的看法,也是對世界之存在,之演變而所持的看法【4】」。

    根據他的說法,過去所發生的事──通常是某人認為是重要的事──和對該事件的詮釋,會影響我們對該事件的看法與評價,與日後在某方面的應用,進而影響我們的世界觀。換句話說,過去許多(重要)事件的組合──已成為歷史──其解釋影響我們的世界觀。簡單說,歷史觀形塑(塑造)著、改變著,重組著世界觀。但因為歷史事件總是某些人所淘選的,嚴格來說,很難說是客觀、價值中立。正因為這樣,如果能找出更有說服力的解釋,對歷史事件也好,或者是歷史觀本身也好,都會是正向的,而不必像某位社會學大師總是將「價值中立」掛在嘴邊。筆者認為,或許找到更重要的歷史證據,才是更值得努力的事吧!

    當訂定標題「那些年,我們一起讀過的高中歷史」時,筆者聯想到電影「那些年,我們一起追的女孩」。難道這年頭的學者也得跟上潮流,才不致於被年輕人拋棄?直覺上,也許讀者應該會想到作者謝某可能要寫點與高中歷史(教學)有關的東西,而副標題「誰扭曲了華人的世界觀?」,時下的年輕人平日應該喜歡看手機,而不喜歡閱讀書本,但若將二者加以聯想,那麼,應該會猜到筆者的意圖,亦即謝某想說:不久前高中生才剛剛讀過的歷史,決定了、但也扭曲了如何看待他們所處的世界,而且,台海兩岸的高中生都被教導以偏頗的視角來觀察身處的世界。換句話說,人們如何看待自己所處的環境,乃是受到其世界觀的影響,這與歷史有關。或者更應該這樣說,與被挑選出來「重要的」歷史事件有關。而世界觀是如何形成的呢?答案是教育,特別是學校教育。當然不同科別的老師對學生有不同的影響,無論在學業、為人處事、對當地事物的關心,以及對世界的看法,也就

















    第四章鴉片的政治經濟學

    當年乾隆朝限制傳教士自由活動,可能是人類歷史上相對較早的智慧財產權(知識產權)保護觀念,景德鎮瓷器製造技術領先全球,然而,在耶穌會會士竊取了製造技術之後,歐洲各國開始得以與中國競爭,不再倚賴中國。一直以來,限制教士之政策與行動被視為中國是孤立的、故步自封的、對外國人不友善之證據,然而,若從產業競爭、智慧財產保護的角度來觀察的話,乾隆皇帝或許是世界的先驅,即使在清朝末年以前,上自皇帝,下自升斗小民,尚無「權利」之概念。

    頤和園的興建,說是挪用了北洋水師的軍費,讓清朝的海軍無法「現代化」,以致於在戰爭中大敗。整件事,慈禧似乎應該為晚清失敗負起全責,如果當時的年度預算依法不得任意變更,必須按計畫執行的話。可是,換個角度來看這件事,慈禧太后也許和乾隆皇帝一樣,在某方面是走在時代的前沿?有沒有可能,她提早看到了日後北京觀光產業還得吸引外籍遊客,而執意修建頤和園呢?還是她已經知道了西方列強的軍火工業是維持其優勢的重要關鍵,無論清廷花再多的錢也不可能買到可以與西方匹敵的船艦呢?錢若是花了,船上的大砲射程卻不夠,準確度也讓人不敢領教,那麼,花大把銀子去買西方列強淘汱的軍艦,軍火真能升級?還不如為後人留下座美麗的花園,大賺觀光財。吾人提出這個可能性,慈禧太后或許早已知道產業競爭的邏輯,不如將錢用在更適合的地方。

    鴉片煙與世界觀的形成

    本文目的在於討論趙穗生教授在二○一五年在當代中國期刊(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)裡所寫的〈重思中國的世界秩序:朝代更迭與中國的崛起〉一文當中的些許問題,並且提出不同的觀點。經由證明誠如中國的國家主席習近平所認為,中國向來採取敦親睦鄰的外交政策。趙穗生一開頭便提出個問題:中國的和平崛起是否是因為愛好和平的傳統使然?無論中國歷來的皇帝是否採取敦親睦鄰的和平政策,可從知識份子,或稍微延伸到平民老百姓的實際行動中看出。因此,趙穗生調查中國的世界秩序,以瞭解中國的世界觀,這是他研究的第一部分。









    語言:中文繁體
    規格:平裝
    分級:普級
    開數:25開15*21cm
    頁數:368

    出版地:台灣













    商品訊息簡述:








    • 作者:謝宏仁

      追蹤











    • 出版社:五南

      出版社追蹤

      功能說明





    • 出版日:2016/12/25








    • ISBN:9789571189321




    • 語言:中文繁體




    • 適讀年齡:全齡適讀








    顛覆你的歷史觀:連歷史老師也不知道的史實





arrow
arrow

    richareu3ra6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